支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支架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BP与壳牌一体化框架下的差异化实践0dd

发布时间:2021-01-20 09:26:01 阅读: 来源:支架厂家

BP与壳牌一体化框架下的差异化实践

尽管发展基础和环境不同,但BP和壳牌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不约而同选择了一体化道路。虽然现在两家公司仍坚持一体化发展模式,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其在新时期一体化道路上有了不同的选择。

BP:激进扩张的资源战略

进入21世纪,BP逐渐改变了过去相对均衡的发展模式,战略侧重点向上游油气业务转移,资源战略成为其发展战略的核心。BP加快发展上游业务的时间节点是2003~2004年,而促成战略转变的主要因素是这一时期国际油价的大幅增长,具体表现为原油均价由2003年的30美元/桶涨至2004年的41.5美元/桶,上涨幅度达30%。

面对这一机遇,BP果断调整了发展战略,大举进军油气业务,2003年与俄罗斯AAR财团共同组建了TNK-BP,2005年剥离了下游亿诺公司。在大幅度的上游资产并购与下游资产剥离战略的驱使下,BP原油自给率短期内由之前的50%~60%提升至100%~120%,实现了大跨越。

BP并购阿莫科和阿科时均处在低油价时期。进入21世纪后,国际油价出现上涨态势,使其在低油价时期收购的资产大幅增值。这一成就对BP的决策层而言是极大的鼓舞,也提升了BP在英国的声望。世纪之交的两次大并购对BP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坚定了决策者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发展的信心,这应是BP进入21世纪后在国际油价出现上涨态势时继续实施大手笔并购和剥离的主因之一。

壳牌:一体化与稳健发展

相比于BP大刀阔斧地发展上游业务,壳牌的发展模式显得相对稳健。总体来看,壳牌是一个更注重上下游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公司,从其原油自给率的变化可体现出来。与BP前几年原油自给率大幅提升有所不同,壳牌的原油自给率自2000年后一直下降,到2004年才止跌,之后保持相对稳定。

壳牌原油自给率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诱因也是油价走势。2003年前,壳牌高层并不认为2000年出现的国际油价上涨势头会持续。2002年,时任壳牌总裁的司徒慕德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油价上涨只是暂时现象,不会持续太久。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壳牌一直致力于发展下游业务,上游业务比重持续下降,2000~2003年其原油自给率一直下降。由于不重视上游业务,2004年曾出现壳牌储量造假事件,给经营造成严重影响。2004年后,国际油价再次高涨,壳牌决策者开始醒悟,通过决策调整主动止跌了连续4年的原油储采比下降趋势,并开始重视资源战略。

虽然壳牌终止了原油储采比的下降趋势,但并未像BP那样短时期内通过并购提升上游业务比重,而是采取了内部挖潜和提升海外优质油气资产比重的方法改善上游发展水平,步子依然比较稳健。

壳牌的内部挖潜主要是一方面通过加大老油田扩边勘探投入与提高采收率等手段,确保公司油气储产量的稳定,同时巩固和发展天然气一体化产业;另一方面,改变油气产量的地域分布,通过购买海外优质资产改善公司油气资产质量,这一发展模式一直延续至今。2004年,壳牌开始重视海外扩张,但若与BP的海外扩张战略相比,力度则小很多。

壳牌在重视老油田挖潜和海外上游业务扩张的同时,下游的发展步伐并未停止,而是提出了“更盈利下游”的发展目标。为取得盈利性增长,其长期致力于打造“资产优、盈利强、结构精”的炼油产业链,对炼化业务进行布局调整,持续剥离非核心和低效资产;同时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渗透,强化炼化一体化优势,使产品价值链最优化。

同时,其高度重视下游炼化产业的生产节能优化,加强下游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先进技术,确保装置操作安全性。截至2012年底,壳牌在全球共有32家炼厂,其中10家为全资。欧洲是其主要的炼油生产基地,欧洲和非洲总计贡献约40%的产能,其次为美洲和亚太,分别占总产能的35%和25%。2010~2013年,壳牌剥离或改造了加拿大、芬兰、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多家炼厂,这是其为提高盈利能力的下游资产重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1998年大规模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阶段后,国际石油公司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分析近十年来两家公司上下游结构的变化轨迹可发现,在面对油价的变化特别是油价走高时,两家公司均有灵敏反应,体现了结构调整的油价导向原则,这是其经营行为的共性特征。但双方反应的时机、采取的应对方式各不相同,体现出坚持一体化战略框架下的差异性发展特色。

qqyou

联盟崛起破解版

皇家奇兵官方版

烽火神州破解版